课程思政融专业 立德树人寄青年 ——《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榜样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发布者:余珂发布时间:2022-06-20浏览次数:2276


(通讯员:张甜甜、李昊阳)

《社会保障学》是我校课程思政榜样课程,也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周红云老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充分挖掘《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专业教学,充分发挥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为了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子的民生情怀,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周红云老师在课堂上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全部同学开展“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南大学子讲好中国社会保障故事”的案例研讨。同学们根据研究兴趣,选取相关社会保障专题,组建项目小组,进行案例研究,撰写并讲解中国社会保障实践的成功案例,讲好中国社会保障故事,传播中国社会保障经验,分享中国社会保障智慧。

全班同学共分为6组,周红云老师首先组织同学们破冰,开展团建。各小组积极讨论,群策群力,为本小组设计队名、口号和logo。之后,各小组的同学们自我管理,分工协作,搜集资料,研究讨论,经过8周的准备,完成案例的撰写,并制作PPT进行展示和提问答辩。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展现了饱满的学习热情和优良的风采,提升了专业知识和能力,并锻炼了全方位的综合素养。

1组的研究主题为机构养老,队名为“心禾春晖队”,口号为“孝中和,禾中笑,晴暖夕阳无限好”。作为首个展示的项目团队,心禾春晖队的全体队员共同努力,精心筹备,以千禾养老公司为例,研究了“‘医养护’三位一体下失能老人机构照护服务”,展示了千禾养老公司借助科技、“医养护”三位一体的失能老人照护经验。

1组  心禾春晖队

2组的研究主题为疫情防控,队名为“星牵沧海队”,口号为“手牵手防疫,心连心治理”。星牵沧海队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问题,以武汉市青和居社区为例,探索“多元共治视角下社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总结了党委、政府、公众、社会、居民等多方主体协同共战疫情的成功经验。

2组  星牵沧海队

3组的研究主题为社区养老,队名为“快乐老家队”,口号为“忘时忘物忘我,务实朴实踏实”。快乐老家队以太原模式下的社区食堂为例,探究了“老龄化背景下社区食堂‘3+1’多元协同运营模式”。

3组  快乐老家队

4组的研究主题为失能老人照护,队名为“17队”,口号为“无量幸福,无穷能力,无尽未来,无限可能”。17队以爱照护公司为例,基于武汉南湖街爱照护颐养中心的调研,分析其“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探索“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的建设路径。

4组  17

5组的研究主题为医养结合,队名为“妙手回春队”,口号为“医养结合,济世惠民”。妙手回春队以武汉泰康之家-楚园为例,分析了“‘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分享了泰康之家楚园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行经验。

5组  妙手回春队

6组的研究主题为互联网+养老,队名为“+有益老队”,口号为“常回+看看!”。+有益老队以浙江椿熙堂智慧养老项目为例,论证信息技术如何拓宽服务路径,高新科技如何赋能智慧养老,为养老科技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6组  +有益老队

周红云老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组织开展“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南大学子讲好中国社会保障故事”项目研讨,强化了同学们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制度自信,厚植了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怀,激发了关心民生福祉的责任感和从事社会保障事业的使命感。

基于案例项目的“翻转课堂”完全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

对于各小组的案例,周红云老师给予细致的指导,从题目的选取、框架的设计,到行文的逻辑以及字词标点等都进行详细的批注,对同学们的讲解进行专业点评并提出修订建议。同学们对案例不断地进行优化,既培养了严谨治学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又在项目的参与和实践中全面提升了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并且深化了对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在组织方式上,教师由台前退居幕后进行指导,将项目筹备和展示交给学生。由学生筹备项目活动和担任主持人,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主持能力。本组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担任答辩专家,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气场、沟通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社会保障学》课堂学子感悟

张星辰: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让我对未来的奋斗方向有了深刻的思考。首先,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一员,我应该肩负起重任,努力拼搏,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走进社会、深入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争做新时代中国新青年。

陆佳库:社会脆弱性群体始终是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子所牵挂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讨论兜底性、普惠性的服务。我们的目光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身边,而是透过重重,看向农村、看向社区、看向未来,心中惦记的人也更多了,希望自己也能为他们更加美好的生活,献一份智出一份力。

李雨晴: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如天。我懂得了我们要有家国情怀,我们做的研究要顶天立地,我们所学习的理论和知识要运用于实践。我从曾经只想成为一个安逸的人变为了一个期望顶天立地的人,我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运用专业所学为人民谋福利。

邓体扬:《社会保障学》课程令我获益匪浅,我不论是社会保障专业知识,还是个人其他能力素养,都是一个量变逐渐质变的过程。周老师组织项目小组合作开展研究,并将面试技巧、答辩技巧、沟通技巧等融入展示和答辩环节,全面提升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团队精神。

万煜伟:一个学期的《社会保障学》课程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很有幸能体验到这样课堂内容丰富且课程形式精彩的课程。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通过老师的悉心教导讲解和课后的自主学习,我对社会保障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学习了这样一门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课程,让身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内心的社会责任感被进一步激发出来,体会到不论是学习还是具体应用专业知识时,应始终把为人民着想放在第一位。

杜嘉雯:为了培养我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应用能力,周老师创新地开展了案例研讨板块,鼓励我们积极上台对中国社会保障创新成功案例的进行研讨和展示,且设有答辩提问环节,使我们在学习其他同学的展示成果优点时,主动思考存在的问题,在研讨中收获,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

王锴:本学期的《社会保障学》课程设置了小组案例分析与分享活动。通过组员间的沟通协作,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分析报告的撰写,并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我的交流沟通、资料搜集和内容撰写等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同时借此机会,我也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他们精彩、深刻的发言让我受益匪浅。

夏依达·艾力:我还记得第一周的第一节课老师在介绍这门课时说过“社会保障是民生之本”,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也为我解决了在心里纠结了很久的问题,就是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我的人生目标?现在我的目标已经确定,我要读研,读社会保障专业,继续深造读博,对这一门学科有更深的造诣之后回到我的家乡,新疆沙漠边缘的一个小县城。通过我的所学来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党和国家、家乡的人民培养我供我到内地求学,我也要尽我所能回馈社会、反哺家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周红云老师希望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祖国大地,讲好中国社会保障故事,厚植民生情怀,心系民情、关注民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掌握扎实专业本领,肩负起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子的责任担当,为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Baidu
sogou